三年意味着什么?
对于很多人,三年或许只是一千多个日子的循环往复。而对于桂军民来说,除了日日夜夜魂牵梦萦的入骨相思,三年似乎还意味着他离希望又近了一步。
而这所有希望的开始,都源于他三年前一个敢为人先、为爱而行的决定——为患癌妻子签署人体低温保存协议。
舍己奉献·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志愿者的大义取舍
2017年5月8日凌晨4点01分,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舒适医疗综合病房中,49岁的展文莲停止了心跳和呼吸,被宣布临床死亡。早已在医院待命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(我基金会承研单位)临床响应中心的专家们迅速响应,向展文莲体内注射抗凝、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,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,同时实施气管插管,启动心肺支持设备。紧接着,展文莲被救护车快速转运至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,进行至关重要的灌流置换手术和程控降温,以完成其人体低温保存的愿望。
丈夫桂军民目睹着这一切,除了告别的悲痛,我们还看到了他坚定的目光中闪现的希望。正像桂军民在采访中说道的:“虽然人不能永生,但是我们能留着永生的希望。”
而这也是妻子的愿望,是一个有爱心的人,希望捐献遗体用于科学研究的心愿和舍己奉献的大爱。
伦理之外·是不舍的亲情和至爱
如果说人生注定是一场失去,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的主题,也因此很多人已经永远留在了昨天,永远成为了过去,直至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。但对于桂军民来讲,妻子一直都在,只是“睡着了”。
据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三年来,展文莲所在1号罐运行状态良好,除了液氮罐自带的自动记录数据外,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每天还要巡检并记录温度和液位等数据,确保罐内液氮高度保持在1.8-2.5米之间。
当然,自事件曝光以来,桂军民和家人也不可避免的遭受过诸多质疑和不理解。关于人体低温保存的伦理和法律争议更是从未停止。但科学的探索,总需要部分人的身先士卒,而法律伦理,这些既定的人为规则,是留给未来去探讨的命题。对于桂军民和家人,纵使有人不解,但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决定,从未动摇。
当思念袭来,桂军民都会开车来到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,有妻子在身边,一切愁绪似乎都能转为心安的力量。
虽然以现有的技术手段,复活似乎还是天方夜谭的事情。但人体低温保存的意义及其对医学发展的贡献,却是不容忽视的。因此,纵使争议不止,仍有源源不断的咨询者特意赶到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参观,更有不少人表示愿意参加“银丰生命延续计划”,为科学的探索和进步,做出贡献。同时,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还积极推动成立了低温医学专家委员会、伦理委员会等,在技术和设备上不断进行升级,并获得遗体捐献接受单位资质,尽力为低温保存计划提供技术、法律和伦理的多方面指导。
目前,在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,还有9名志愿者,和展女士做了一样的决定,他们怀着希望,带着亲人的爱,沉睡于此。
未来无限· 生命无限
在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,“人体低温保存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研究院进行的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研究计划,还包括基因科技研究计划、干细胞保存及应用、组织器官银行计划(皮肤库、断指/趾库、组织工程材料与人工组织器官)等。
然而对于公众来说,银丰的生命延续计划似乎更充满魔幻色彩。
如果说,人生下来都是在排队走向死亡,而疾病仿佛成为插队人的助推者,此刻人体低温保存就像是纠正这一秩序的技术手段。因为我们都清楚的知道,现在医学的尽头,并不是人类的极限。将现在解决不了的,留给未来去解决,也不失为一良策。
“我们没有权利选择生,但应该有权利选择死,否则是很荒谬的,所以人体低温保存是一件非常值得去推广的事情。”这是桂军民在采访时告诉记者的,也道尽了人类面对疾病时的无奈和无助。也正因为此,他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并支持着银丰生命延续研究计划,为生命延续事业的推进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科技的未来,仍有无限可能。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,用宽容和理解面对未知的生命科学,不断探索,把梦想和希望交给未来。
特别敬献
2017年的今天,正是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志愿者公开报道的日子,距今已有三年的时间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,已被很多人慢慢淡忘,但对每一个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亲历者来说,追逐生命延续之梦的脚步从未停歇。
在此,特别向所有和展女士一样的爱心志愿者和家人致敬,向所有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的支持者和助力者致敬。
为梦前行,感恩有您!